塑料着色是塑料加工工艺中的重要环节。绚丽多彩、美艳夺目的塑料制品不仅丰富了市场,也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但不合格塑料着色剂的使用或着色剂的不当使用则可能给消费者的健康安全造成隐患。由着色剂使用导致的品质问题已成为塑料制品安全卫生指标不合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对可用于食品接触制品的着色剂种类和要求等都制定了相应规定,如欧盟AP(89)1决议对塑料着色剂质量有明确指标要求,FDA法规21CFR178.3297部分也对塑料制品中允许使用的着色剂及其最高用量做了明确规定。质量规格不符的着色剂可能带来诸多安全卫生隐患,主要包括:致癌物质芳香胺超标、成品脱色试验不合格以及重金属含量超标等。此外,不合格着色剂还可能含多氯联苯等有害物质。
检验检疫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发现,着色剂过量添加也是塑料制品不合格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客户需要的色度在生产白色制品过程中过量添加钛白粉等物质,导致产品在酸性食品检测中发生总迁移量或蒸发残渣超标。部分企业在输美聚丙烯(PP)产品中过量添加有机色粉或色母,导致产品在检测中发生二甲苯提取物检测不合格等结果,而且过量添加一些有机或无机着色剂还可能引起脱色试验不合格以及产品耐折度或外观性能下降等现象导致客户拒收等后果。此外,个别企业在生产中除了常规着色剂外,还可能使用一些增亮剂、增白剂等物质,但企业对其具体成分等信息并不重视,这也给塑料制品的安全卫生带来一定的隐患,需要加以关注。
为保障出口商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检验检疫部门建议生产企业:在原料采购中重视原辅材料成分、等级和合格证明等相关信息,从源头降低不合格品产生风险。此外,企业对着色剂、增白剂等原辅料是否适用于相关产品不了解时可向检验检疫部门咨询确认后再行采购。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市场流通渠道监管,通过强化市场抽查等手段杜绝不合格塑料制品进入消费品市场,切实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